來源:新華網
2018-02-08 18:11:02
新華社哈爾濱2月8日電 題:極寒之地的科學崗哨——探訪我國境內最北野外臺站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 閆睿
零下20多攝氏度,李來順脫下大衣,反復確認身上沒有鐵制品,才推開觀測室的大門。
52歲的李來順,是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漠河觀測站的負責人。他在這里工作已近30年。
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村,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是司空見慣的氣溫。這里有我國境內最北端的野外臺站,可以開展地磁、電離層等空間環境觀測,也是監測源自北極的空間環境擾動的前哨。
測量室是茫茫雪地中的一個普通小屋,李來順熟練地擺弄著儀器。每周兩次測量,每次2個人完成,30年來幾乎從未中斷。
地磁場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測量地磁可以感知包裹著地球的磁層變化。這一圈層,可以有效阻擋太陽風“長驅直入”,默默守護著地球上的生命。
不過,由于地磁信號特別容易受到干擾,觀測室有著特殊設計。墻體用的是石灰石,房頂是鋁板,門窗是鋁合金,用的釘子則都是銅制品。
“一個鐵東西都沒有。”李來順說,“如果含鐵,就會影響地磁紀錄的真實性。”
1988年籌建,1991年正式建成,漠河站一度簡陋,如今則是擁有地磁、電離層和中高層大氣多學科綜合觀測手段的現代化地球物理野外臺站。
“這里是觀測地球空間環境擾動的關鍵一環。”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主任李國主說,太陽活動劇烈爆發時,會引起一種大尺度的電離層擾動,首先影響較高的緯度地區,然后往低的緯度地區傳播。在這一過程中,漠河站可能最早感知到。
在地球上空約60至1000公里的電離層,是太陽活動能量傳輸和耗散的關鍵圈層。當太陽風暴來襲,電離層會發生急劇變化,經常嚴重破壞地球上的無線電通訊,甚至會大規模損壞輸電網。更早地感知和預報,就更可能避免破壞性后果。
漠河站也是子午工程的關鍵一環。
東經120度子午線附近,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度緯度線附近,坐落著15個監測臺站。
利用這些臺站,子午工程建成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的監測網絡。
除了駐守當地的觀測人員,每年還會有人從北京等地分批來到漠河站,從事進一步的科研活動和學生實踐活動。專家介紹,這個臺站對于提升我國地基空間環境監測能力,推動我國空間物理觀測研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依據漠河等觀測站多年自主觀測獲得的資料,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在“電離層變化性的驅動過程”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成果,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