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11-13 15:50:11
留住長江的微笑(新時代新步伐)
性情活潑的長江江豚面帶微笑,在江水中翻騰跳躍、上游下竄。
長江是我國最長、世界第三的大河,其流域面積約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1/5。長江流域人口密集,占全國人口的1/3;經濟發(fā)達,國民生產總值占比為2/5。長江流域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長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qū),有魚類424種,其中特有魚類有183種,國家級保護動物9種,包括白鱘、中華鱘、長江鱘3種一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此外還有2種水生哺乳動物,白鱀豚和江豚。
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極具特色,這也是對長江生態(tài)環(huán)境適應的產物。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國形成西高、東低的地貌格局,導致中新世長江的形成。同時,青藏高原隆升也導致東亞產生季風環(huán)流,在東亞地區(qū)出現季節(jié)性的降雨,河流出現季節(jié)性的漲水,在長江中下游形成泛濫平原。季節(jié)性的漲水可以刺激魚類的洄游和產卵;泛濫平原環(huán)境促進了四大家魚這樣的江湖洄游和產漂流性卵魚類的起源演化。
然而,近年來,受水利工程、水域污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影響,目前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衰退嚴重。
修復長江水域生態(tài)系統功能,需要重點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針對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威脅,需要加強水生生物保護區(qū)的建設;有限度開發(fā)水電工程;修復水生生物的生境,包括江湖連通、灌江納苗、洲灘修復等;實施生態(tài)調度;實施重要物種的增殖放流;進行長江休漁10年等。為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原農業(yè)部發(fā)布了《關于公布率先全面禁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qū)名錄的通告》,率先在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qū)逐步實施全面禁捕,還發(fā)布了中華鱘、長江江豚和長江鱘(達氏鱘)三個珍稀瀕危物種的拯救行動計劃。國務院辦公廳今年9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對上述保護和修復措施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些政策措施體現了管理部門和科研機構多年來的經驗和智慧,符合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和水域生態(tài)修復工作的實際需要,科學性和操作性都很強,如果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落實,必將有力促進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tài)功能的恢復,留住長江的微笑,早日恢復長江“江湖和諧,人魚共存”的美好景象。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宜瑜
陳宜瑜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