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2021-01-25 13:48:01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近代以來,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為人民戰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毛澤東同志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在青年時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難的遠大志向。
“年輕的毛澤東同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中這樣形容青年毛澤東。
“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當毛澤東進入一師時,中國正處于令人難熬和困惑的沉悶歲月。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承認恥辱的“二十一條”。消息傳出,舉國憤慨。一師學生將幾篇反對賣國條約的言論編印成冊,題名《明恥篇》。
毛澤東讀罷,在封面上寫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
這時,與毛澤東過從甚密的一位同學因病去世。5月23日,學友會為他舉行追悼會,毛澤東在挽詩中寫道:“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蒨,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
這首五言古風,同《明恥篇》封面題詞一起,表達了青年毛澤東對民族危艱的沉重憂慮,和以雪恥救亡為己任的學子抱負。
毛澤東在一師求學期間,為自己規定的讀書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學,大多喜歡談立志,諸如將來要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澤東認為,離開真理來談立志,只是對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尋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
1915年9月,在給好友的信中,他提出有“為人之學”、“為國人之學”、“為世界人之學”。這之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說:“齏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國與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
1920年12月,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等的信中,明確指出,“歷史上凡是專制主義者,或帝國主義者,或軍國主義者,非等到人家來推倒,決沒有自己肯收場的”,“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
蔡和森給毛澤東回信,主張“明目張膽正式成立一個中國共產黨”。1921年1月,毛澤東復信說:“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
毛澤東給蔡和森的回復,態度鮮明地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在表明這種態度時,毛澤東剛過完27歲的生日。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1921年6月,毛澤東接到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通知。6月29日,他和何叔衡一道在長沙小西門碼頭,乘著暮色,登上開往上海的小火輪。
這是一次年輕人的會議。最年長的何叔衡不過45歲,最年輕的劉仁靜只有19歲。與會者平均年齡28歲,正巧是毛澤東的年齡。
以后改變整個中國面貌的中國共產黨,最初就是由這樣一些年輕人成立起來的。
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預備會議上的報告中談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情況:
“一九二一年,我們黨開第一次代表大會。”“當時對馬克思主義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辦,也還不甚了了。所謂代表,哪有同志們現在這樣高明,懂得這樣,懂得那樣。什么經濟、文化、黨務、整風等等,一樣也不曉得。當時我就是這樣,其他人也差不多。”“我們中國《莊子》上有句話說:‘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我們那時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謂年幼無知,不知世事。但是這以后二十四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
“我們黨嘗盡了艱難困苦,轟轟烈烈,英勇奮斗。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
記者手記:
初心如磐志不渝,百年風華正青春。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今天,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
“讓青春成為中華民族生氣勃發、高歌猛進的持久風景,讓青年英雄成為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