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新聞
2018-06-24 13:55:06
年初,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播,章丘鐵鍋也隨之走紅,一度引發搶購,甚至達到了一鍋難求的境地,然而這才不到半年,就有媒體曝出說“章丘鐵鍋無人問津”。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大起大落,一口鍋的“曇花一現”緣何而起又因何而終呢?
曾經"一鍋難求" 如今"無人問津"
本文圖片 央視新聞客戶端
在山東濟南這條“網紅”店聚集的商業街上,手工鐵鍋體驗店算是個另類的存在。這里不僅有各位打鍋師傅的作品,還有廚師現場教學,品嘗菜品,指導客人使用鐵鍋。負責人劉紫木在手工鐵鍋這一行已經摸索了9年,年初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里那位打鍋師傅,就是劉紫木的合作工匠之一。
手工鐵鍋店負責人 劉紫木:我覺得大家用不銹鋼鍋或者涂層鍋已經用習慣了,可能只有一斤兩斤沉拿到手里輕飄飄的,而真正中國人原有用的鍋,適合中國菜的產品其實起碼它有一定的重量。這個是各有所好,我覺得也不強求。
4個月時間里,章丘鐵鍋的故事好像坐了過山車。先是“舌尖”播出后,引發了搶購熱潮,求鍋者從線上店鋪追到線下工廠,很多人為求得一口鍋,不惜翻墻入廠,開出高價,甚至追到鐵匠家里,銷量一下子增長了6000倍。
章丘原本就是“鐵匠之鄉”,打鐵鋪子遍布,所謂章丘鐵鍋,其實是源自這里的工匠世代傳承的手藝。早年間,農村家庭大都使用這樣的鍋,但手工鐵鍋產量低,耗費人工,隨著便宜又輕巧的機器鍋普及,手工鐵鍋已經很少人做了。即便能生產,工匠的打造技術不同,鐵鍋質量也會不同,手藝好的老工匠,已經所剩無幾。
打鍋師傅 馮長泉:這里邊分好幾個等級,第一環是一萬多錘,二環就是兩萬多錘,三環就是三萬多錘,打的密度越高,越省油,越不沾鍋。
“鐵鍋熱潮”席卷后,重新生產鐵鍋的作坊一度達到170家,只要有打鐵工具的人家,幾乎都投身其中。但很快,這股熱潮就迎來了一潑冷水:一些網友評價買到的鐵鍋質量不好,外地商家也打上“章丘鐵鍋”銷售,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鐵鍋的狂熱也漸漸平息,很多小作坊又恢復了之前的冷清。
如何為傳統技藝"加溫"及"保溫"?
近日,有媒體稱“章丘鐵鍋乏人問津”,引發關注。但劉紫木覺得,村民們的技術可能參差不齊,但讓快要失傳的打鍋技術重見天日,對章丘這個鐵匠之鄉來說,已經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劉紫木:章丘老百姓家里的鍋我覺得大部分還都是真正的手工,而且是真正的在做這個東西,對于傳承來說這個是一個好事兒。真正出量的是機器加工企業,假的麻子臉鍋和錘紋鍋,要防止那些假貨充斥市場。
機器壓出鍋形后,敲幾下,搞出點人工鍛打的樣子就完事,這些鍋冒充章丘鐵鍋混入市場,打鍋師傅們也無可奈何。不過,經過這4個月的時間,他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也得到了市場認可,這讓大家重燃了信心。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也表示,將整頓行業亂象。
濟南市章丘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夏邑軍:來料的時候出廠的時候要經過檢驗,現有的23家采取檔案登記制度,一戶一檔,逐一實現二維碼追溯。
濟南市章丘區經濟和信息化局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 蘇長杰:下一步將成立章丘鐵匠手工藝協會,對鐵鍋行業生產經營進行規范,章丘鐵鍋也要申請地理標志商標。
浮躁的商業氛圍中,耐下心來的工匠精神顯得尤為珍貴,而這需要穩定的收入、有序的生產、有序的市場等一系列保障才能實現。章丘鐵鍋的境遇不僅是對工匠精神的呼喚,也是一堂市場警示課。只有“心在一藝,必求其工”得到呵護,匠人們才有更多動力堅守下去。
劉紫木:首先吸引他們成為匠人,這部分人需要有合理的收入。匠人之后是要有匠心,有了匠心其實他就有了追求,我覺得人心里能想著他做的器物會更好。當你把你的匠心積累積淀,就是匠魂,就是傳承。
(央視新聞)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