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
2021-07-01 07:31:07
原標題:血雨腥風,青島革命風暴迭起
來源:青島日報
大革命失敗后,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青島白色恐怖加劇,在反動勢力反撲下,在青的山東省委、青島市委屢遭破壞,僅1927年8月至1934年12月,青島市級黨組織就先后更迭26屆,百余名共產黨員被捕,數十名優秀黨員和黨的領導干部相繼犧牲。
血雨腥風中,青島各級黨組織迎難而上,前仆后繼,始終站在斗爭的最前列,展示了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1929年7月至1930年8月,先后組織領導了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大英煙廠工人罷工、青島5000名人力車夫大罷工,掀起青島第二次工人運動高潮。“九·一八”事變后,青島地下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迅速行動,掀起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救亡運動,喚起民眾覺悟。“七七”事變后,在市級黨團組織尚未恢復的境況下,散落各處的共產黨員不忘使命,聚指成拳,在郊區建起數支武裝隊伍,燃起抗戰烽火,鼓舞了民眾抗日斗志。
掀起青島工運第二次高潮
1929年6月,山東省委書記劉謙初來到青島,與市委書記黨維蓉等人在日商紗廠秘密組織工人反剝削反壓迫斗爭。7月,震撼全國的反日同盟大罷工在青爆發,參加罷工的有大康、內外棉、隆興、鐘淵、富士、寶來6大紗廠,后波及鈴木絲廠、火柴廠、大英煙廠、木廠、油坊、四方機廠等工廠,大罷工持續4個多月,共計2萬余名工人參加。
青島工人罷工斗爭如火如荼時,8月19日,中共中央派陳潭秋來青巡視。在陳潭秋建議下,決定成立由省、市、廠三級黨團組織聯合組成的日商紗廠工人斗爭行動委員會,制訂行動大綱,統一領導罷工斗爭。罷工中要聯系反帝、反國民黨、反工整會、反國民黨改組派,組織工人自己的工會。9月21日,中共中央關于青島工作給山東臨時省委發出指示信,提出“繼續鼓動工人群眾起來向國民黨市政府及日廠主斗爭,反對市政府遣送工人回家”等7條斗爭策略,動員各支部同志深入到群眾中去做宣傳鼓動工作,建立群眾組織,實行募捐,支援罷工工人。經過4個多月的罷工斗爭,日廠主被迫答應“對開除的250名工人改為允許一部分人復工,并決定各廠工人不分等級,每月各增加工資3.5元,對傷殘工人進行撫恤”等條件。
繼1929年日商紗廠工人大罷工后,1930年青島工人運動持續發展,不僅日商紗廠工人繼續斗爭,而且擴展到其他工廠,全年共有40余家工廠發生近百次工潮,參加斗爭的工人達3萬人次。
1930年3月初,因廠主殘酷剝削,毆打、開除工人,大英煙廠工人舉行罷工。4月9日,600多名工人組成示威游行隊伍,向市政府請愿,抗議廠方無故開除工人。當游行隊伍走到遼寧路、泰山路交叉口時,被各個街口涌出的警察、海軍陸戰隊員和保安隊員包圍起來,荷槍實彈的軍警向工人逼近,強迫工人解散。工人拒不服從,繼續挺身前進。雙方發生沖突。10余名工人代表被捕,10人受傷,游行隊伍被沖散。在大英煙廠工人罷工斗爭中,山東省委和青島市委以“中華全國總工會援助大英煙草公司工友后援會”的名義,印發傳單,對大英煙廠工人斗爭表示聲援,號召全市工友聯合起來,組織同盟罷工,援助大英煙廠工友。大英煙廠工潮被鎮壓后,廠方采取緩和態度籠絡工人,原每日工作10小時改為9小時,工資按工時扣減,以后加點每小時增發半小時的工資。每箱煙出品,發給花紅2角。
5月,青島5000人力車夫因旺季租金上漲與車行發生爭執而群起罷工。為鼓動人力車夫進行斗爭,山東省委書記任國禎親自執筆撰寫《告人力車夫書》,安排共產黨員孫勁文、陳少敏等人散發到各處。晚年,陳少敏寫有《回憶青島人力車夫斗爭家屬請愿》一文:
1930年青島人力車夫斗爭的原因,一是人力車行增加車租,另一個是汽車公司增加班次,汽車在路上乘客一招手即停,致使人力車夫無營業可做。
對人力車夫的罷工斗爭,黨是通過職工運動委員會來領導的。職工運動委員會是市委的一個部門,簡稱“工委”,對外則名“互濟會”。當時,我是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孫同志(注:孫勁文)個人分工是領導市區碼頭工人、搬運工人。在斗爭中,他曾在野外召集人力車夫開會,并作了講演。
1930年,董汝勤、李文美和我組成黨的街道支部,組織人力車夫家屬去請愿。我們晚上開會研究,白天由李文美通過院內住戶串聯,在德平路以南一個一個地發動家屬,組織請愿。請愿時,偽市長代表(可能是秘書長)出來講話,大意是:為照顧你們的生活,被捕的人很快就放出去。最后他答應,在人放出來以前,一天一戶發4角錢。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婆,經動員參加了斗爭。她說:“還得聯合起來,一天還給我們發4角錢。”
“祥子”罷工勝利不久,陳少敏被調往北平。
1931年初,省委常委顏世彬兼任市委書記。在市委領導下,青島工人運動形成一個小高潮。二三月間,四方機廠、《青島時報》館、港務局、華新紗廠等爆發了不同程度的罷工。青島中小商家300余人上街示威游行,反對苛捐雜稅。在顏世彬和滄口區委書記王清泰組織領導下,4月1日,日商鐘淵紗3000名工人痛打40余名工賊,舉行罷工。
組織青島抗日救亡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國家和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在地下黨組織和共青團組織領導下,以青年學生為主體的青島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
10月1日,國立青島大學進步學生俞啟威、楊翼心、李仲翔、王弢等發起成立反日救國會,選出15人組成執行委員會。反日救國會成員上街揭露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呼吁抵制日貨,踴躍捐款,支援、慰勞前線抗日軍隊,并創刊《青大報刊》,宣傳抗日救國主張。12月2日,國立青大179名學生沖破阻撓,乘火車4日抵南京,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舉行請愿游行,并沿途向圍觀的群眾發表演說。5日,請愿團分組到國民政府、外交部、國民黨中央黨部等處呈送請愿書,陳述意見和要求。
1932年初春,上海“左聯”提出“須在最短期內在廣州、漢口、青島等地建起‘左聯’支部或小組”。在此背景下,根據市委部署,由國立青大地下黨支部組建青島“左聯”小組,對外稱“新文學研究會”,夏天,“左聯”小組因受國民黨監視暫時停止活動。10月,在市委領導下“左聯”小組重建,并從國立青大擴至社會上,市委宣傳委員喬天華任“左聯”小組黨代表,和“左聯”小組成員俞啟威共同領導,1933年成員達20余人。“左聯”小組通過讀書會、時事座談會、汽笛文藝社、荒島書店、海鷗劇社等載體開展活動。其中,在面向普通大眾宣傳抗日救國、擴大共產黨的影響方面,海鷗劇社的演出效果更明顯。
1932年4月,俞啟威在國立青大發起成立海鷗劇社。5月28日,海鷗劇社在校禮堂演出《月亮上升》和《工場夜景》引起較大轟動,上海左聯機關刊物《文藝新聞》以“預報了暴風雨的海鷗”為題予以報道。海鷗劇社還先后在學校禮堂、青島大舞臺演出《一致》《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亂鐘》等話劇。1933年初,崔嵬將舞臺劇《放下你的鞭子》改編為街頭廣場劇《饑餓線上》,海鷗劇社以此劇為重點,深入嶗山農村、城區工人居住地進行表演。1934年夏,因青島地方組織遭到破壞,左聯成員俞啟威、姜宏、王令菲先后被捕,于黑丁遭通緝,喬天華調到濰縣,“左聯”小組停止活動。
市郊抗日烽火相繼燃起
盧溝橋事變后,青島黨組織尚未恢復,以山東大學為中心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青島地方組織,在東北軍工委指導下,由李欣、陳振麓等共產黨人組織,匯聚一批從國民黨監獄獲釋、與組織失去聯系的老黨員,因青島黨組織被破壞而轉移郊區的黨員,成立中共青島特別支部(因黨的力量迅速壯大,后成立市委),在嶗山郊區加緊籌建抗日游擊隊,首先組織起來的是抗日武裝第四中隊,隊員由山大學生、失業工人和郊區農民60余人組成。1938年1月10日,日軍侵入青島,形勢急劇惡化,東北軍工委在南撤徐州前作出決定,撤銷青島市委,將嶗山抗日游擊隊第四中隊分三批轉移到諸城,與中共高密游擊隊工委領導的部隊合并,在魯東南工委領導下,投入長期的抗日戰爭。
青島淪陷后,周邊各縣相繼淪陷。在膠東、濱海兩大根據地黨組織領導和推動下,即墨、膠縣、平度等縣黨員緊急行動起來,克服重重困難,燃起武裝抗日的烽火。
1938年2月上旬,獲釋出獄回到原籍即墨袁家屯村的共產黨員袁超,動員近親好友收集到長短槍10余支,拉起十七八人的隊伍。附近村民聞訊群起響應,隊伍很快擴至300多人,有槍支260多條。15 日,膠東特委和三軍總部向其頒布番號“山東人民抗日第三軍七大隊”,袁超任大隊長兼政委。4月初,七大隊吁請國民黨別動隊趙世恪部共同作戰,在趙家嶺阻擊日軍小分隊,激戰4小時,斃傷日軍數人。此后,膠東特委派宋竹庭等12名政工干部到七大隊,開展政治工作,部隊素質有了很大提高。4月底,七大隊奉命赴膠東與第三軍總部匯合,途中遭到國民黨雜牌軍偷襲,部隊損失慘重,余者開赴黃縣,編入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支隊六十五團。
“七七”事變后,小學教員、共產黨員李肇岐當上本鄉訓練壯丁的大隊長,控制了一批武器。在青島市區、即墨縣城相繼淪陷時,李肇岐已人槍具備,迅速拉起一支約200人的抗日隊伍。1938年3月4日,即墨抗日獨立中隊在李家西城村王家塋宣布成立,李肇岐任中隊長。
1938年3月,膠縣共產黨員韓育民與表示愿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的國民黨員姜黎川共同摧垮了店口鎮“維持會”,協助姜黎川組建“山東民眾抗日救國軍游擊隊”。該部隊在短期內收編了膠(縣)、即(墨)、平(度)一帶的地方武裝,隊伍迅速擴至9個大隊1個總隊5000余人。9月,該游擊隊成立鐵路破壞大隊,在沽河鐵路大橋附近破襲鐵路,造成兩次翻車事件;襲擊藍村車站的偽據點,殲滅日偽軍50余人。
1937年冬,平度縣共產黨員喬天華等在喬家組織抗日隊伍,活動在大澤山一帶。11月,共產黨員劉坦等在大澤山東麓成立平招萊掖邊區臨時委員會,發動群眾抗日。1940年6月,膠東區黨委機關遷到大澤山,開辟大澤山區為抗日根據地,大澤山區高家、韭園、南臺、北臺、所里頭等村莊民兵聯防,開展游擊戰、麻雀戰、地雷戰等,配合主力部隊作戰600余次,頗有戰績。僅1944年夏秋反掃蕩戰三戰三捷,第三戰日偽軍分5路進犯,民兵以麻雀戰誘敵進入雷區,炸死250多人。
郊區黨團組織相繼建立
1926年,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工農群眾運動進入高潮,青島黨組織根據黨“積極開展農民運動”的指示,走進郊區農村播撒革命火種,相繼建起浮山后村支部、唐家口村黨支部、埠西村黨支部等數個農村基層組織,市郊共青團組織不久也呱呱墜地。
1926年6月,青島支聯書記王星五和支聯干事趙豫璋一起,在郊區浮山后村發展因參加罷工而失業的王進仁、王孟仁、王寰仁入黨,建立浮山后村黨支部。黨支部成立后,在“支聯”領導下,積極在本村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因參加罷工而失業回家的本村工人、農民十余人相繼入黨。
浮山后村黨支部在本村發展黨員的同時,以該村為中心,積極向周圍村莊擴展。1926年秋,王進仁到唐家口村(今雙山村),與青島“支聯”干事張豁然發展的黨員袁精一取得聯系,商談在唐家口村建立黨組織事宜。不久,王進仁再赴該村,將他在曲家庵子村發展的黨員曲文密介紹給袁精一,連同袁精一在唐家口村發展的黨員袁相鉛、袁相璀,組成唐家口村黨支部,袁精一任書記。同年冬,浮山后村黨支部在埠西村發展失業工人袁相錫和農民袁有太、袁相深入黨,建立埠西村支部,袁相錫任書記。1928年2月,浮山后黨支部又在孫家下莊(今屬嶗山區)發展失業工人于學蘇,農民于鳳秋、孫化成、孫延吉入黨,建立孫家下莊支部,于學蘇任書記。浮山后村黨支部還指導帶領這些村黨支部開展活動,實際上起到了黨的中心支部的作用。
1926年春,魯伯峻在閻家山村先后發展水道局工人閻昌居、閻恒珍等5人為黨員,建立中共閻家山支部,并任書記。閻家山屬于郊區農村,但黨史研究者普遍認為,閻家山支部不是農村黨支部,原因一是黨支部書記魯伯峻的公開身份是商埠水道局工人子弟小學校長,不是農民;二是支部黨員閻昌居、閻恒珍等是水道局工人,不是農民;三是支部開展的是工人運動,不是農民運動。
1928年春,浮山后村黨支部在本村發展王全桂、王正洪等人加入共青團,建立青島市郊第一個共青團組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