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2-11-08 10:24:11
原標題:山東壽光: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走出高質量發展路
來源:文旅中國
原標題:山東壽光:文化賦能鄉村振興走出高質量發展路
來源:文旅中國
“到人民中去,把身俯下去親吻大地;到人民中去,把心貼近在一起呼吸……”一曲《到人民中去》在山東省壽光市彌水社區中心廣場激揚唱響,來自壽光市京劇藝術團的演員們用飽滿的熱情,為社區居民奉獻了一場專場演出,為鄉村振興賦能精神文化力量,營造出直抵百姓內心的幸福感。
“家門口聽大戲、看演出,內心充滿著無比的喜悅感。”在營里鎮怡園廣場,“強國復興有我”壽光市2022
年千場公益巡演正在舉行,歌曲《菜鄉姑娘》《大海味道》《夢中的湖》唱出了壽光地域特色,呂劇小品《親情面前》、現代京歌《最美中國戲》等節目,既有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創新,又有親情的溫馨體現,前來看演出的群眾連連稱贊。“群眾的觀看熱情非常飽滿,我們在臺上一刻也不能放松,全身心投入到演出中,把最優秀的一面展現給每一個觀眾。”壽光市京劇團青年演員張秀榕介紹說。“現場觀看演出沒有距離感,節目好玩逗趣又貼近生活,大伙兒看得都入迷了。”村民張國先被舞臺上演出的小品逗得合不攏嘴。
在孫家集街道東馬疃村,壽光市組織的送電影下鄉活動正在開展,電影《八佰》吸引了村民駐足觀看。“現在我們村發展得越來越好了,不僅住進了樓房,文化生活還更接地氣了,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幸福。”村支書付金堂說。
近一周時間,壽光京劇藝術團到羊口新區小學、明珠小學、匯文學校、王高初中等中小學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演員們與師生聯合演出了現代京劇《我是中國人》、傳統京劇《穆桂英掛帥》、革命現代京劇《紅燈記》、京胡合奏《琴緣》等,共同展示了“戲曲進校園”教學成果,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10月25日,侯鎮甫劉村村委大院熱熱鬧鬧,壽光市文聯組織的文藝志愿服務隊正在為村民現場書寫書法作品。“我請書法家為孫子寫了個《天道酬勤》,希望他今后學習步步高升。”村民劉金福舉著書法作品高興地說。攝影協會的攝影家還為村中70歲以上老人免費拍攝了紀念照,并為村莊拍攝了大量現存資料。“今年,類似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已組織開展70余場次,有力提升了群眾感受文化的親近感。”壽光市文聯主席王志亮介紹說。
2022年,壽光市將“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列入10件重點民生實事,“深入基層,文化惠民”成為壽光廣大文藝工作者普惠群眾的真情流露。在年初,組織啟動了壽光市第五屆鄉村文化藝術節,將30余項文化活動納入全年計劃,在全市組織舉辦千場公益巡演、周末群眾大舞臺、京劇票友大賽、戲曲進校園等30項文化惠民活動2000余場次,開展送電影下鄉活動12000
余場次,將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文化內涵、具有鮮明價值導向的文化盛宴送到了百姓身邊,實現基層文化活動“月月有主題、全年不斷線”,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豐盛的精神文化大餐,進一步推進了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提高了群眾的參與度、幸福感。
文化惠民,給幸福加碼。如今,行走在壽光大地,處處能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帶給人們的精神愉悅,越來越多的群眾正在享受文化、參與文化、創造文化。文化輸送溫情,一步步匯聚起鄉村振興的精神力量。
在洛城街道文圣書房,書香四溢,志愿者正有序地將各類書籍擺放在書架上,法學類、文學類、科普類圖書琳瑯滿目,書目指引明確,查找方便。“這個地方非常安靜,平時在家我就喜歡看書,但我更喜歡圖書館的氛圍,安靜、舒適。”初中生王浩宇說。
今年,壽光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書房和鄉村書房建設的意見》,按照合理安排、統籌兼顧原則,全面啟動城鄉書房建設工作,計劃到2024年底,15個鎮街實現城鄉書房建設全覆蓋,打造15分鐘城鄉閱讀圈。如今,城鄉書房的開放不僅有效解決了公共閱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文化氛圍,讓書香變得“觸手可及”。目前,文圣書房、鹽圣書房、農圣書房等“三圣書房”已建成投用,城鄉書房成為引人注目的風景線。
壽光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通過財政資金,每年為100個行政村配備電腦、音箱、書籍等文化器材,不僅提升了基層文化場所的硬件條件,同時也帶動了基層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積極性。
在壽光圣地茶博古玩城,“蛋雕”手藝人呂會林說:“我這兩年制作了一些作品,在抖音、微信朋友圈發布后,收獲了眾多粉絲。我在非遺街這邊的工作室創作,還吸引了不少朋友參觀欣賞、探討交流,一同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這里不僅是呂會林創作的主陣地,也是壽光各類手造人才的聚集地。今年,壽光市按照“山東手造”工程的產業布局,建設啟用了“非遺手造文化街”,融合搭建了“手造生活館”,集中展示展銷草編、根雕、布貼畫、剪紙等各類非遺及手造產品,融展陳、現場技藝展示和非遺培訓、體驗于一體,讓市民對非遺文化既有感性認識,又有親身體驗。同時,壽光市還創新研發了“菜都文博匯”數字平臺,組建了直播基地,關聯線下40余家非遺手造商鋪。“通過網絡對手造產品進行展示銷售,非遺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呂會林說。
在稻田鎮東里新村的家中,一對90后小夫妻崔峰僮、邵雨正在創新設計一款手工發簪禮盒,為參加城市伴手禮大賽做好充分準備。夫妻倆癡迷于漢服配飾制作,大學期間因為共同的愛好相識,以一顆匠心,用雙手鐫刻著深沉的情感和厚重的文明。隨著電商平臺的興起,夫妻倆還在開設了網店,把自己的心愛之作銷往全國各地。與其他店鋪銷售的漢服配飾不同,夫妻倆所售賣的每一件配飾都是他們親手制作,并從傳統元素中取材,再加入構思衍生出設計感,讓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制作作品的過程就是分享美麗與成就的過程,未來,他們將用心做好每一件作品,希望通過自己的創新與努力,用追求極致的精神和獨具匠心的創造力傳承千年的工藝。”邵雨對手造產業的未來充滿了想象和期待。
(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