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6-13 09:05:06
原標題:走近煙臺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走近煙臺
來源:煙臺日報
彭辰陽
1998年,我隨射陽縣“賣菜團”,“拎著菜籃子闖關東”,途中路過萊陽、煙臺。煙臺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沿海城市,便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今年端午節,借助高鐵這一便捷的交通工具,我終于再次走近煙臺。
煙臺之名,源于明代那段波瀾壯闊的抗倭歷史。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抵御倭寇的侵擾,朝廷在今煙臺山一帶設立了“奇山守御千戶所”,并在山頂修建了烽火臺作為軍事瞭望塔。每當倭寇來襲,守軍便在此點燃狼煙,傳遞警報,“煙臺”之名由此誕生。這座瞭望塔歷經600余年風雨的洗禮,至今仍傲然屹立于煙臺山巔,宛如一位沉默的歷史見證者,默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原來,烽火臺不僅屹立于北方的長城,還屹立于東部沿海。
據《登州府志》記載,明代煙臺沿海一帶倭患嚴重,朝廷為了加強防御,先后增設了多個衛所。煙臺山瞭望塔作為當時至關重要的軍事設施,不僅承擔著海防預警的重任,還兼具導航的功能。塔身高約10丈(約33米),采用當地的花崗巖砌筑而成,結構堅固無比。清代康熙年間重修時,在塔身鐫刻上了“海不揚波”四個字,寄托了人們對平安的美好祈愿。
如今,這座古老的瞭望塔與新建的時光塔遙相呼應,一古一今,仿佛在共同訴說著煙臺的海防歷史。當我登上煙臺山,輕輕撫摸著那斑駁的塔磚,仿佛能聽見當年倭寇來襲時的警號聲,看見守軍奮勇抵抗的英勇身影。煙臺因抗倭而得名,又因曾是中日《馬關條約》換約城市而傷痕累累。這些歷史早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脈之中,甚至深藏于中華民族記憶的褶皺里。登上瞭望塔,觀海上風云,令人不禁想到甲午海戰中以身殉國的鄧世昌,他心中激蕩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不可無防,國不可不強,民族不可無節。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煙臺廣泛傳播。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共產黨人通過進步刊物和秘密渠道,密切關注著煙臺青年學生的革命活動。1921年,煙臺海軍學校學生郭壽生等人成立了讀書會。他們研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為煙臺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成了重要的抗日根據地。1937年12月,中共膠東特委在文登縣天福山發動了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羅榮桓元帥時任八路軍115師政委,1938年率部挺進山東,與膠東軍民共同創建了抗日根據地。在羅榮桓等人的領導下,膠東軍民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民主政權,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42年冬,膠東軍區部隊在“反掃蕩”中斃傷日偽軍5000余人,成功粉碎了敵人的殘酷進攻。煙臺地區的抗日斗爭,為全國的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煙臺人民踴躍參軍支前。1947年,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時,煙臺地區動員了10萬余名民工支援前線。1948年濰縣戰役中,煙臺支前民工冒著槍林彈雨運送物資,有200多名民工英勇犧牲。廣大群眾節衣縮食,捐獻糧食、軍鞋等物資,為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煙臺也有一條朝陽街,而且和射陽縣城的朝陽街名字一字不差。煙臺山下的朝陽街保存著大量的近代建筑,其中,原東海關稅務司官邸、英國領事館等見證了煙臺開埠的歷史。朝陽街兩側的歐式建筑與中式四合院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筑風貌。煙臺山炮臺遺址保存著清代海防工事,與現代燈塔隔空對話。
煙臺朝陽街的百年老字號“張裕釀酒公司”舊址,如今已變身為葡萄酒博物館,展示著中國葡萄酒工業的發展歷程。附近的福建會館是清代閩商集資興建的會館建筑,其精美的木雕、石雕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1899年,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病購藥,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龜甲獸骨,經過研究確認為商代文字,這就是震驚世界的甲骨文。王懿榮因此被譽為“甲骨文之父”,開啟了中國近代考古學的新紀元。王懿榮是煙臺福山人,出身官宦世家,精通金石學。他敏銳地認識到這些刻符的重要價值,大量收購甲骨,并開始系統研究。可惜甲午戰爭爆發后,王懿榮投井殉國,未能完成甲骨文的研究。但他開創的研究方向,由后人劉鶚、羅振玉等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甲骨學這一重要學科。
煙臺的金沙灘位于開發區海濱,全長約10公里,面積為25.5平方公里,沙質細膩如粉,色澤金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被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沙灘”。這里的海水清澈見底,呈現出由淺藍到深藍的漸變色彩。夏季水溫適宜,是理想的游泳場所。潮起潮落間,金色沙灘與蔚藍的海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海濱畫卷。金沙灘的沙粒直徑僅0.05毫米—0.2毫米,圓潤光滑,赤腳行走其上,猶如踏在天然按摩墊上。這里的沙子含硅量高,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故而得名。每逢假日,金沙灘游人如織。沙灘上帳篷點點,遮陽傘如花;海水中歡聲笑語,泳者嬉戲。海岸邊的海鮮大排檔飄來陣陣香氣,游客們品嘗著新鮮的海產品,享受著海濱度假的愜意時光。
煙臺的水土還孕育出了煙臺蘋果、萊陽梨和煙臺大櫻桃等馳名中外的水果。煙臺的大街小巷、城市鄉村,到處氤氳著水果的甜蜜芬芳。無數游客慕煙臺水果而來,因煙臺水果釀出的香醇而醉。
煙臺蘋果以“果形端正、色澤艷麗、汁多爽口、香氣濃郁”著稱,煙臺有“中國蘋果之鄉”的美譽。煙臺蘋果的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嘎啦等,其中“煙臺紅富士”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煙臺獨特的海洋性氣候和富含礦物質的土壤,造就了蘋果的優良品質。
萊陽梨又稱“茌梨”,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中國四大名梨之一。其果實碩大,皮薄肉細,汁多渣少,含糖量高達14%。萊陽梨有止咳化痰的功效,明清時曾是貢品。如今,萊陽梨的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產量10萬噸。
煙臺大櫻桃素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稱,成熟期比其他地區早15—20天,主要品種有紅燈、美早、薩米脫等,果實個大飽滿,色澤鮮艷,甜酸適口。每年5月,煙臺大櫻桃大量上市,成為春季水果市場的明星產品。
1892年,南洋歸來的愛國華僑張弼士(字振勛)在煙臺朝陽街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歷史。經過130年的發展,張裕已成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企業,產品遠銷歐美國家。張裕葡萄酒博物館展示了從葡萄種植到釀造的全過程,在這里,游客可以了解葡萄酒文化,品嘗各種年份的葡萄酒。煙臺因張裕而獲得“國際葡萄·葡萄酒城”的稱號,葡萄酒產業釀出了無數人的美好生活,已成為城市的重要名片。
煙臺的水土更養育出了這里的無數美女。煙臺女孩因當地水土和水果飲食的滋養,普遍具有皮膚白皙、體態高挑的特征。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煙臺女性的平均身高約為1.65米(數據來源:《中國各省女性平均身高調查報告》),比全國女性的平均身高(約1.58米)高出約7厘米。這種“水果孕育出的美麗與挺拔”,成為煙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更令煙臺人自豪的是,宇航員王亞平也出生在這個海濱城市,她的父母還一直種植櫻桃等水果。她不僅是煙臺的驕傲,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杰出代表。她的美麗與智慧,恰如煙臺這座城市——既有自然的饋贈,又有人文的輝煌。不久前,王亞平還專程來到射陽日月島,參觀考察了當地的文化旅游項目,并與射陽的青少年航天愛好者親切交流。她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勇敢追逐航天夢想。王亞平的到訪,不僅加深了煙臺與射陽兩地的情誼,也讓射陽人民倍感振奮。
在時光塔之巔眺望,我恍然看見射陽縣城朝陽街的“時光隧道”。時光塔位于金沙灘一側,高50米、建筑面積近5000平方米,設計靈感來源于日、月、星體的運動軌跡與幾何關系,仿佛是一座由陽光“雕刻”而成的時光機器。煙臺與射陽,兩個相距600多公里的城市,不僅都擁有“陽光”的饋贈,都有“時光”的印記,都有“朝陽街”的巧合,更通過王亞平的足跡和時光塔的聯結,展現出超越地理界限的關聯,近在咫尺。
煙臺,又一次歷史與現代交融之旅。走近煙臺,難言走進煙臺;生在射陽,難言深入射陽。時光塔,留住千年時光,往事并不如煙;射陽煙臺,時空轉換,時空似可穿越……這是我在煙臺時光塔上眺望射陽,掠過腦際的思維碎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