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臺日報
2025-06-19 08:49:06
原標題:我與《煙臺日報》的不解之緣
來源:煙臺日報
原標題:我與《煙臺日報》的不解之緣
來源:煙臺日報
白同林
我與《煙臺日報》的情緣,是一條貫穿生命始終的溫暖長河。我職業生涯的每一次重要轉身、每一次微小成長,都深深浸潤著這份報紙的油墨馨香。
1981年夏,我走出校園,投身煙臺黃金部隊。在野外連隊的技術崗位上,一次偶然的機會,領導發現我尚有些許文字功底,便鼓勵我兼任連隊報道員。起初我熱情如火,見聞皆可成稿,卻因不得要領,投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迷茫之際,轉機降臨——《煙臺日報》的通訊員培訓班為我推開了新聞殿堂的大門。部隊隨后邀請的資深記者現場指導,更是點亮了我前行的燈塔。不久,我的名字第一次化作鉛字,出現在一篇題為《武警黃金十支隊在膠東發現一座金礦》的“豆腐塊”上。那份報紙被我摩挲了無數遍,油墨的芬芳混合著難以言表的激動,讓我徹夜難眠。
從此,我成了《煙臺日報》版面的“常客”。我潛心研究報紙欄目,積極撰稿,并與對口記者建立起深厚的聯系。在編輯、記者們無私的幫助下,我的名字開始頻繁出現在報紙上:《部隊紅娘》展現軍民魚水情,《黃金之光》照亮礦工風采,《穿警裝的找金人》記錄勘探傳奇……我不僅每年圓滿完成部隊的新聞報道任務,更先后被報社聘為通訊員、特邀通訊員。1989年,辛勤的筆耕結出碩果,我榮立個人三等功。也正是在這一年,我的崗位從野外連隊調至支隊政治處,歷任青年干事、組織股長、支隊團委書記,直至后來升任總隊組織處長、支隊政委。回望這段軍旅生涯,正是通訊員歲月里那日復一日的文字淬煉,賦予了我勝任更高職責的堅實底氣與從容。
2002年秋,我轉業回到煙臺,在市政府老齡部門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先后主管、分管老齡宣傳工作,并參與籌建市委、市政府批準的市老年學學會,擔任秘書長。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傳播“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理念成為當務之急。我欣然重拾筆墨,與《煙臺日報》的編輯、記者并肩作戰,共同策劃了一場又一場影響深遠的宣傳戰役。
自2004年起,每年1月18日舉辦的煙臺市中老年人新春演唱會,成為城市一道溫暖的風景線。從精心策劃到社會動員,再到媒體的全方位聚焦,我深度參與其中。戰友顏秉蓬創作的《愛在煙臺》在日報發表后,因其旋律飽含深情被選定為演唱會永恒的開幕曲,歌聲年年回蕩,唱出對家園的摯愛。
我們還聯合日報社,以市老年學學會為平臺,連續多年策劃主題征文活動。老年人熱情高漲,踴躍投稿。優秀作品在日報上綻放光彩,并最終凝結成《我熱愛這片土地》《臨海春潮》《科學社會話老齡》等一部部厚重的文集,字里行間流淌著銀齡智慧與赤子情懷。
煙臺是享譽省內外的長壽福地。我們與日報記者組成聯合采訪組,跋山涉水,深入百歲老人家中,逐一采訪、核實、挖掘長壽背后的故事。報紙開辟專版進行深度報道,并將這些珍貴的生命記錄匯編成《煙臺百歲壽星》一書,為世人探尋健康長壽之道提供了煙臺樣本。
2003年,《煙臺市優待老年人規定》出臺。我們與日報緊密合作,一方面大力宣傳政策紅利,一方面設立“曝光臺”,對拒不執行政策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輿論監督,有效推動了惠老政策真正落地生根,溫暖萬千老人心。
在推舉萊州市成為“中國長壽之鄉”(2009年),蓬萊、牟平成為“山東省長壽之鄉”(2014年、2015年)的過程中,《煙臺日報》全程跟蹤,以連續報道、專題版面等形式,為申報工作營造了強大的輿論聲勢,生動展現了煙臺作為長壽福地的獨特魅力。
為探索老齡產業發展新路徑,我們推動成立煙臺市老齡產業協會,并成功舉辦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日報在展前預熱、企業推介、盛況呈現、后續效應等各環節進行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宣傳,助力博覽會迅速成長為我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品牌展會。
在老齡戰線奮戰的十余年間,我多次參加《煙臺日報》組織的宣傳年會、培訓班和研討班,也屢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或優秀報道員。這份報紙已然成為我推動老齡事業發展的最強音和最親密的戰友。
2018年底,市老齡辦機構改革,其職能并入新組建的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我在市衛健委工作期間,分管老齡健康、宣傳等工作。彼時,煙臺市正全力創建全國醫養結合示范市,相關宣傳成為重中之重。《煙臺日報》再次成為主陣地,大篇幅、系列化、追蹤式的深度報道成為工作常態,為后續成功通過國家驗收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基礎。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作為單位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成員及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輿論宣傳組副組長,我迅速投入戰斗。當得知前兩批援鄂醫療隊因出發倉促未能舉行出征儀式時,我深感遺憾。第三批醫療隊出征時,我受命前往煙臺南站送行,第一時間聯系了《煙臺日報》等媒體,共同策劃了一場簡短而莊嚴的儀式:列隊點名,提出“聽從組織安排,保重身體,平安歸來”的殷切囑托。日報以飽含深情的筆觸,記錄下這感人的瞬間。
英雄在鄂期間,我與記者們保持密切溝通,逐一連線醫療隊員,采寫他們在前線的動人故事。待到春暖花開,英雄凱旋的四月,我再次參與策劃迎接方案,力求每個細節盡善盡美。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我與戰友創作了歌曲《天使,回家》,作為迎接勇士歸來的序曲。我還兩次奔赴濟南、德州休整點迎接。當年4月15日,最后一批46名隊員返回煙臺。在高速公路招遠服務區,我們舉行了莊重的休整儀式。當我鄭重宣布“46名英雄全部平安返回”時,現場掌聲雷動。日報隨后刊發的《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都閃著光——與君同行,伴英雄歸》《出征未能相送,凱旋全程來迎》等長篇通訊,深情記錄了這段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壯麗篇章。
同年5月12日,戰“疫”后的首個護士節意義非凡。我組織起草了《致全市護士的慰問信》,在《煙臺日報》顯著位置刊發,向這群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引發社會強烈共鳴。當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我繼續與日報合作,分階段、有重點地報道各項防控工作。有感于無數平凡英雄的默默奉獻,我撰寫了評論《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致敬那些在幕后堅守崗位、守護萬家燈火的醫護人員、基層干部和社區工作者,引發了廣泛共情。
2022年9月,我告別了工作崗位。回首這四十余載春秋,從黃金部隊的崇山峻嶺,到老齡事業的桑榆晚晴,再到衛健戰線的生命守護,每一步足跡旁,都疊印著《煙臺日報》的版面。它是我職業成長的見證者、推動者,更是我精神家園的守望者。
指尖撫過泛黃的舊報,鉛字的溫度猶存。那些曾與我并肩作戰的領導、編輯、記者,那些共同策劃、反復推敲的日夜,那些因文字而生的感動與力量,早已融入血脈。這份報紙,早已超越信息載體的范疇,它是故鄉的風向標,是時代的記錄儀,更是我生命中無法割舍的故交摯友。
紙墨無聲,歲月留痕。惟愿《煙臺日報》這艘承載著城市記憶與未來的航船,在時代的浪潮中,繼續高揚風帆,書寫更加波瀾壯闊的新篇章。
(作者為煙臺市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武警黃金部隊、煙臺市老齡辦、煙臺市衛健委任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