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各產業對遙感、通信和導航等衛星服務的需求,越發迫切。2015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聯合下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 年)》。我國的航天事業,自此開啟市場化發展之路。一時間,一顆顆商業衛星在酒泉、太原、西昌和文昌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商業航天迎來了蓬勃的發展。
過不多時,山東,綻放出了一朵美艷的奇葩。商業航天在膠東半島的南岸,出海了。我國以煙臺海陽為發射母港,在海上發射16枚運載火箭,保障93顆衛星成功入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發射火箭,不是在沙漠腹地,就是在大山深處。為什么要到海上發射火箭?本期《院士專家面對面》走進山東煙臺海陽的東方航天港,采訪魯東大學教授、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滕瑤。
“運載火箭發射后,在衛星進入預定軌道的過程中,運載器的殘骸會落回地面。以前在內地發射,有很多殘骸都是落到了偏遠山區。但是現在,人類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殘骸離居住區越來越近。發射落回的殘骸對社會生產生活帶來的潛在風險越來越大。實現發射殘骸落區的本質性安全,我們需要殘骸落區在海上。”作為海面總指揮,滕瑤參與我國歷次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帶領海洋工程裝備團隊,研發適用于海上發射的火箭起豎架、設計全球首艘運載火箭發射船,為我國開辟海上航天事業,做出貢獻。
在專訪中,滕瑤回憶了2017年來投身海上航天事業的經歷。他帶領海洋工程裝備團隊,和我國航天科工團隊協力攻關。500多個日夜的艱辛探索,讓海工與航天,兩門原本不相關的工程技術,實現了有機地融合,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發射,將七顆衛星成功送入軌道。我國首次具備了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能力,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在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國家。
而山東,敏銳把握我國首次海上發射運載火箭所帶來的機遇,在海上發射母港“東方航天港”,建設百億規模的,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涵蓋海上發射運載火箭、設計生產火箭與衛星、制造并集成配套裝備、提供商業衛星服務、航天文化旅游。滕瑤擔當產業集群的,技術帶頭人,從“海工人”變身“海上航天人”。
產業集群的落地,讓他的“海上航天夢”圓了大半。而造一艘新船,是他逐夢的新旅程。2020年,省科技廳主管,魯東大學牽頭,聯合13家國內知名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產業園區,組建我國首個海上航天科研平臺:山東省海上航天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在創新中心,滕瑤主持了全球首艘商業海上火箭發射船的設計與建造。東方航天港號,長162.5米、寬40米,可以發射大型固體火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可以回收發射后落回的火箭,2024年5月27日成功首航。
滕瑤帶領團隊,建成東方航天港號,圓了自己那“船、星、箭”缺一不可的“海上航天夢”。東方航天港,具備了完整的服務能力,可以承接幾乎所有類型衛星的制造、組裝與發射任務。現在,幾乎每一個月,滕瑤團隊和東方航天港,都要執行一次海上發射。
“我們最開始的發射成本,應該是在兩三千萬。賠著本賺吆喝。還是先發展能力。還是先讓更多的火箭型號,能夠走到海上來。通過自動化的手段。通過工藝流程的優化,其實我們差不多從去年開始,我們基本上,能夠投入和收入,能夠基本上打平。現在,其實我們尤其是近岸的發射成本,我們完全可以控制在五六百萬,甚至更低。未來,我們當然希望,逐漸地能夠有一點薄利,能夠讓整個系統,有序的升級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