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導報
2025-07-14 19:52:07
原標題:濟寧領跑山東新能源船舶產業化
來源:經濟導報
原標題:濟寧領跑山東新能源船舶產業化
來源:經濟導報
行業測算,LNG動力船可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減少15%,大幅改善內河航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導報記者 初磊
7月10日,濟寧港航集團旗下中交潤楊公司(下稱“中交潤楊公司”)申報的“四條67.6米LNG集散兩用船購置項目”獲得國家“兩新”政策新建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補貼1330萬元。這標志著全國首筆內河新能源船舶國補資金落地山東,我國內河航運綠色轉型掀開了新的一頁。
激起行業漣漪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物流與交通運輸協會獲悉,中交潤楊公司購置的4條67.6米LNG集散兩用船以LNG(液化天然氣)為動力,相比傳統燃油,具有明顯的環保優勢。
行業測算,LNG動力船可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減少15%,大幅改善內河航運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在續航能力方面,該船型能夠滿足內河長距離運輸需求,保障物流運輸的高效與穩定。在配套創新方面,依托濟寧內河港口優勢,濟寧港航集團已配套建設了LNG加注設施,形成“船—港—氣”閉環。
據了解,此次國家“兩新”補貼以真金白銀降低了企業的初始投資壓力,經估算,補貼金額占項目總投資的35%,有效降低了企業的投資門檻,使原本因成本問題止步的項目得以順利落地。從長期運營效益看,LNG動力船百公里可節約燃料費3000元,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首單”同時激起了行業漣漪,四條LNG集散兩用船的成功購置向行業展示了新能源船舶在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可操作性,打消了眾多企業對新能源船舶的疑慮。
據悉,中交潤楊公司四條LNG集散兩用船投入運營后,將在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形成綠色航運示范航線,為其他船東與航運企業提供了直觀的綠色航運實踐樣本。同時,推廣新能源船舶可優化京杭大運河的航運結構,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發揮大運河在山東區域經濟聯系與物流運輸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沿線地區經濟協同發展。
內河航運向“綠”疾行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去年7月印發的《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在交通運輸領域,將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舊船舶報廢更新,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發展。支持內河客船10年以上、貨船15年以上以及沿海客船15年以上、貨船20年以上船齡的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在報廢基礎上更新為燃油動力船舶或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的,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按1500—3200元/總噸予以補貼;新建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根據不同船舶類型按1000—2200元/總噸予以補貼;只提前報廢老舊營運船舶的,平均按1000元/總噸予以補貼。
為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自4月1日起至2028年3月31日,山東對通過京杭運河(包括支流航道)山東段船閘的新能源船舶實施免費過閘優惠政策。其中,免費范圍包括主推進動力為液化天然氣單一燃料、甲醇單一燃料、氫燃料動力、氨燃料動力、純電池動力(不含鉛酸電池動力)的船舶;主推進動力為燃油替代率60%以上的液化天然氣和燃油雙燃料船舶,以及燃油替代率50%以上的甲醇和燃油雙燃料船舶。
國家和地方政策疊加無疑進一步降低了京杭運河上新能源船舶的運營成本,將撬動新能源船舶產業化發展。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青年首席研究員、船舶中心專委會主任李坤此前曾表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運輸船舶總計11.83萬艘,其中內河船舶10.66萬艘、1.54億凈載重噸,沿海船舶10672艘、0.98億凈載重噸。全國內河水上運輸船舶平均船齡約12.6年,其中船齡10—15年的數量最多,占比約39%;船齡10年以上的船舶占比超一半,約為67%。
李坤認為,受國家政策影響,內河貨運量將穩步上升,2035年內河貨運需求(不含江海運量)約為60億噸,2025-2035年的年均增速達2.5%。未來船舶清潔能源將呈現多元化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船舶將成為國內外航運業的必然選擇。
政策和行業驅動之下,不少省份相繼出臺相關規劃或政策,明確提出構建綠色航運體系,加快新能源船舶的產業化落地。例如,濟寧能源集團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武漢理工大學聯手打造的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是全國首個內河新能源船舶智造基地,總規劃占地約1757畝,總投資約50.3億元,設計具備年建造2000-5000噸級內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裝100艘的生產能力。
去年,該基地自主研發生產的67.6米LNG動力多用途船、90米LNG動力集裝箱船已經完成首次試航。“我們瞄準‘氣化運河’目標,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新船型為核心,以綠色化、智能化、輕量化、大型化、模塊化為研發方向。”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這個年造新能源船舶400艘、修船100艘的基地集聚了鋰電氫電、電力推進等產業鏈,加速百億級產業集群崛起,并以綠色智造技術叩開國際船舶制造市場的大門。
今年6月,該基地為法國達飛海運集團建造的182TEU純電動力集裝箱運輸船正式開工,該船計劃于2026年投入越南平陽省至蓋梅港的綠色航線運營。
“新能船業憑借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核心優勢贏得了國際頭部企業信賴,這是集團產業蝶變、開拓海外市場的關鍵突破。我們將以此次合作為契機,加速構建‘研發—制造—運營’一體化新能源船舶生態圈,持續引領內河航運綠色升級。”濟寧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廣宇表示。
政策加力,濟寧領銜,京杭大運河上古航道正以內河綠色智慧船舶為支點,撬動包括塞納河畔的世界港口走向綠色化。
新聞同期聲
新能源船舶實現電池“即換即走” 山東搶抓船舶綠色智能發展機遇
推動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的重要內容。《山東省推進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補貼工作實施方案》去年12月下發后,加速推動全省新一輪老舊營運船舶更新換代。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獲悉,依托京杭大運河的“黃金水道”優勢,該公司搶抓綠色機遇,致力于打造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國內內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項目。
在濟寧梁山港與龍拱港的智能換電站,船舶可在15—20分鐘內完成電池組更換。這種“即換即走”的模式將船舶充電時間從8小時以上大幅縮短至半小時以內,這是新能船業創新的新型能源補給模式。如今該公司船舶制造訂單一路上漲,2025年新能源船舶訂單量已達100艘,計劃開工125艘。
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內河航運的“第二黃金水道”,全段貨運量約3.5億噸,占全國內河貨運量的18%,濟寧以南段已實現二級航道全覆蓋,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其中,蘇北運河(徐州至揚州段)年貨運量超3.25億噸,煤炭、糧食等大宗貨物占比超60%。目前在營船舶大多是老齡、高耗、低效船舶,加快新能源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已然成為新的“風口”。
來自山東海洋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京杭運河山東段新能源船舶享受免費過閘優惠政策執行以來(4月1日至4月14日),過閘新能源船舶145艘次,較去同期增加8倍之多,包括江蘇在內的省外新能源船舶通行量明顯增多。山東海洋集團及時升級通航系統,優化運調模式,保障新能源船舶安全高效過閘。新能船業目前主要推出4種新能源船型,能夠覆蓋京杭大運河等各類內河航道的航運需求。其中,最大尺寸的90米LNG動力集裝箱運輸船(90系列)主要負責長距離的貨物運輸,載重近5000噸,續航里程約為2000km;67.6米純電動力集散兩用船(60系列)則在濟寧城區各港口之間進行貨物短途倒運,載重近2000噸,續航里程約為200km。
《山東省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明確提出優化船舶運力結構,推進內河標準化船型推廣應用和優化,加快專業化船型開發和生產。支持內河新能源船舶建造,推廣LNG節能環保船舶,探索發展純電力等清潔能源動力船舶。按照部署,2024和2025年兩年,山東將籌集省級資金4500萬元,對全省966艘內河運輸船舶上的岸電系統進行改造,并給予每艘船最高4.7萬元補助,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符合條件的船舶改造任務。
(初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