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2日訊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今天,“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專欄,關注“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規劃《建議》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了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三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表示,“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高度,來認識和開展文化工作和文化事業。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全面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持續發揮文化的帶動和提升作用。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從實際出發,從基層著手、從服務著眼,做好落實。”
山東省委黨校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張文珍表示,“從現在到2035還有15年,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加倍努力。進一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還有身心健康素質,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十四五時期,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
《文史哲》雜志主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表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必須持之以恒。這個持之以恒的力量之源,就是文化的自信,文化建設的核心不是單獨提出一套價值理念,而是要重建一個東方倫理性的生活方式。到2035年我們文化強國實現之時,也是中國整個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之時,我們每個中國人,更加自信、更有尊嚴、更為體面、更有教養、更有追求,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素質、文明的水準有極大提高。”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士海表示,“沒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需要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根本的制度(保障),需要我們運用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需要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個問題上怎樣武裝全黨下功夫做文章,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凝聚民心。”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全會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偉表示,“黨中央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可以說文化的作用進一步凸顯,首先要盤活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為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強大動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文化的發展注入活力。”
淄博市張店區文化館副館長鄒雪萍表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作為我們基層來講,迫切需要跟上國家的這一前瞻性規劃,在具體落實中,就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納入地方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真正履行好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
山東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姜慧表示,“這就對如何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如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更高要求。在這方面,當前一個有力的抓手,就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創建工作,尤其是在文藝領域,要加強文藝志愿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有效融合,加強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銜接,實施精準服務。”
威海市高新區田和街道綜合文化站站長于曉玲表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街道綜合文化站發揮宣講員、網格員、文化志愿者作用,做大做強以公益培訓課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大學’,切實發揮基層文化站、文明實踐站所文化‘鑄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