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2-13 15:38:02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電(記者 白瀛)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用《鄉愁四韻》懷念老師余光中;88歲鋼琴家巫漪麗隔空演奏《梁祝》述說經典;大山里的孩子淚水漣漣隨支教老師梁俊演唱《苔》……央視在春節期間推出的詩詞文化類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將用現代方式帶給觀眾來自傳統文化的感動。
央視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日前在京介紹,《經典詠流傳》將古詩詞和近代詩詞配以現代流行音樂,由音樂人現場演繹,撒貝寧主持,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康震、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主持人曾寶儀、音樂人庾澄慶組成鑒賞團,將于16日正月初一起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節目錄制現場,胡德夫演唱了用少數民族古調為馬致遠詞譜曲的《來甦·秋思》。“這首歌是我們表達思念的時候會唱的,其中蘊含著一股悲愴之意。我的一位長輩,也是大家很熟悉的著名詩人余光中老師,前些日子離開了我們。我希望將這首歌唱給他聽。”
胡德夫大學時讀外文系,修過余光中的課,對他音樂創作影響很大。節目錄制現場,他特意又演唱了一首余光中作詞的《鄉愁四韻》。
88歲的巫漪麗是中國第一代鋼琴家,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演奏部分的首創者及首演者。由于年事已高,定居新加坡的巫漪麗通過視頻連線在錄制現場再現了這首鋼琴曲,并配以合唱團在北京演唱的古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巫漪麗說,《梁祝》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民間故事之一,小提琴協奏曲作為共和國10周年獻禮作品,鋼琴部分是她根據總譜花了三天三夜寫好的。“每一個音符都深深地刻進了我的生命,它就是我一生的經典。”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已經與支教老師梁俊分別兩年的孩子們,再次與老師合唱起這首清代袁枚的小詩《苔》時,都已泣不成聲。
2013年,梁俊和妻子去貴州石門坎支教,他發現烏蒙山里的這些孩子學漢語很困難,所以他用吉他彈出這些詩詞,沒想到孩子特別喜歡,兩年多時間他們記住了一百多首詩詞。梁俊說,大山里的孩子就像苔花一樣,雖然很小,也要學牡丹一樣勇敢地開放。
康震說,《經典詠流傳》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詩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載的是輝煌或失落,但都與亙古綿延的文化傳統相連接。“這些詩歌跨越千年之后到達現代,無論承載的是輝煌還是失落,都變成無以復加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驕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