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
2018-05-06 11:27:05
參加2018年中國·國際第16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與會者認真聽講。 本報記者楊樹攝
醫學救援 進步寫在10年間
汶川特大地震后,醫學救援領域發生了什么改變?在蓉召開的兩場醫學論壇上中外專家暢言——
焦點
“除了緬懷和感恩,我們還應該用什么去面對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5月5日,在成都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四川大學華西緊急醫學救援國際高峰論壇上,央視資深媒體人、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常務委員白巖松,向與會專家拋出這個問題。隨后他自問自答:應該用更多的進步來面對。
每一次創傷,都意味著進步。這是醫療人的共識。汶川特大地震10年,災難醫學救援領域發生了什么改變?取得了哪些進步?5月5日,2018年中國·國際第16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四川大學華西緊急醫學救援國際高峰論壇同時在成都舉行,兩場論壇上,醫療界的專家們展開了熱議。
劉惠鑫 本報記者劉佳
進步
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緊急醫學救援能力顯著提升
5日凌晨,白巖松到達成都后聽到的第一個消息是,華西醫院的國際應急醫療隊,正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應急醫療隊認證評估,如果通過,將成為中國第三支國際應急醫療隊。
他意識到,這不僅僅意味著中國醫療界將在國際上承擔更多的應急醫療任務,更意味著中國應急救援能力和標準的提升。
10年前的情景,讓參與那場救援的醫療界人士記憶猶新。“汶川特大地震在帶來艱難險阻的同時,也促進了緊急醫學救援管理和專業的發展,是緊急醫學救援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應急辦公室主任許樹強介紹,“在汶川醫學救援中,我們總結出‘前后方、軍警地一體化’等經驗啟示,為今后幾年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基礎。”不僅如此,圍繞現場檢傷分類救治、傷員快速安全轉移和醫院批量收治;落實“四集中”救治,集中資源、集中專家、集中傷員、集中救治……都是汶川特大地震10年來緊急醫學救援的經驗。
隨著國家應急管理法規體系逐步完善和建立,10年來,全國醫療界都在為提高應急救援能力而努力。“在一次次突發事件應對處置中,中國緊急醫學救援工作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及時改進,緊急醫學救援體系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許樹強說。
力量
災害教育待普及,中國災難醫學需要更多人才儲備
“在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某些煤礦醫院的醫生因擅長礦難救援,到了現場迅速投身醫療救治。而有些大醫院的醫生,在斷水斷電、缺醫少藥的災區竟有些不知所措。”親身經歷救災現場,讓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感到,只有盡快向所有醫護人員普及培訓災難現場救援技能,才能填補中國災難醫學的空白。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災難醫學”開始進入社會和醫務界的視野。2008年9月,中國高校首個災難醫學系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劉中民擔任系主任。2011年12月,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在上海成立,并陸續組建地震、火災、水災、爆炸、科普等多個學組,為中國災難醫學的起步打下人才儲備基礎。
但是,災難救援僅靠專業人才并不夠。“50%-95%的瓦礫下的幸存者,是由家屬、鄰居、志愿者及非專業救援人員救出的。”世界災難和急救醫學協會理事長科比·佩雷格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么多的專業隊伍來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但16-18歲的學生人數則有很多,通過簡單的一日培訓課程,提高這些學生的災難救援能力,就可能救活上千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認為,國內災害教育普遍缺乏,很多人防災減災和安全意識不強。在總結國內外災害教育的成功經驗后,謝和平認為,有效的災害教育應該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強,內容覆蓋面廣、主題多樣、職責分明、方式多樣化人性化、法律支持體系完善等特征,“這也應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推廣
醫學救援的汶川經驗走出國門,得到應用驗證和提升
“汶川特大地震之前,我國對災后疫情沒有標準。當時我們想盡辦法尋找唐山地震后是怎么防疫的,都沒有找到。”四川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沈驥說,眾多頂級專家一起,就此開展了海量調查研究,“對災后大疫的內涵、地域與時間范圍、數量與影響指標進行了定義,首次科學量化了災后無大疫的標準。”
2015年,汶川經驗在赴尼泊爾馳援中得到有效實施。“中國政府醫療防疫隊伍除了巡診和救治傷員,還為當地培訓了1000多名軍地公共衛生技術骨干,特別是協助制定了11個災后防病技術方案……這是緊急醫學救援援外歷史上的一次開創。”許樹強說。
事實上,在走出國門之前,汶川經驗已經在玉樹、蘆山等地震災區得到應用、驗證、校準和提升。
蘆山地震災區按照汶川經驗,強化群眾參與、環境衛生、健康教育、監督檢查,科學規范開展消殺滅工作……
“從汶川特大地震到九寨溝地震,10年來我們看到,應急響應更迅速,救援隊伍更專業,現場救治更科學,指揮調度更高效,病人轉運更順暢,病死率更低。同時,民間救援隊伍更專業,信息傳遞更通暢,志愿者更理性,救災效率明顯提高。”省衛生計生委緊急醫學救援專家組組長、省政府應急辦專家胡衛建如此評價。
期待空中救護發展起來
——訪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
訪談
人物名片
李宗浩
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長期從事急救醫學事業,是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急救醫學專家,他著有《現代醫學救援》《第一目擊者——一個急救醫生的手記》等學術和科普著作。
□本報記者石小宏
“汶川特大地震的醫學救援經歷和經驗,推動了我國現代醫學救援更加科學、規范。”5月5日,在2018年中國·國際第16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暨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上,面對記者的采訪,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會長李宗浩說。他認為,汶川特大地震的醫學救援經歷和經驗為我們帶來了立體救援意識。
在李宗浩看來,我國是災害頻發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災害,這使得我國的醫學救援經驗豐富,在一些急救領域可以說已走在了世界前沿,但是在立體救援等領域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談到立體救援,空中救護是李宗浩關注的一個重點。“這些年我一直特別重視空中救護。我現在就是致力于把我國的空中救護發展起來。”李宗浩認為:我們現在的地面救護已比較完善,但空中救護還存在不足。無論是常態下和突發災害情況下,空中救護都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我國地域遼闊,進行空中救護光有直升機還不夠,還需要直升機與固定翼飛機結合,實現上千公里的長距離緊急救援。
據了解,目前在國內發展空中救護,費用問題不可忽視,相關報道顯示:根據航程不同,中國首條建成的空中醫療通道,曾給出的數字是一次救援1萬-5萬元費用。高昂的費用如何承擔?國外的一些做法或可借鑒。在國外,解決空中救護費用最常見的辦法,是推動商業醫療保險發展,從而消化部分空中救護成本。
除了關注立體救援,李宗浩對現代醫學救援中人的作用,也非常看重。他認為,一方面,我國的醫學救援需要建立起智庫,智庫是軟實力,中國醫學救援協會正準備與有關部門合作建立智庫,通過智庫的引導,促進我國的現代醫學救援水平能夠更科學和規范。另一方面,要動員民眾參與到醫學急救中,加強對民眾的醫學救護知識普及,使在第一現場的群眾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予患者或傷員正確的醫學救護。此外,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多學習、借鑒像日本這樣的地震多發國的救援經驗,對我們也十分有幫助。
連線
我從中國同行那里學到很多
□本報記者劉佳
“在地震災區居住,要在床頭上放個手電筒,倒置一個空的啤酒瓶,都是很有效的預警裝置……”來自美國馬里蘭創傷中心的湯姆斯·斯卡萊,至今還記得10年前從地震災區學到的“防震經驗”。在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四川大學華西緊急醫學救援國際高峰論壇上,萬里之外的湯姆斯·斯卡萊通過視頻連線,和與會專家學者共同回憶了10年前那些難忘的歲月。
2008年6月,應中國請求,世界頂級創傷外科專家湯姆斯·斯卡萊帶著美國馬里蘭大學休克創傷中心中國救災醫療隊一行來到華西醫院ICU,開始對中國汶川特大地震危重傷員的救治。美國馬里蘭大學休克創傷中心是世界頂級的創傷救治機構,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華西醫院是一家高效運作的杰出醫院,在兩周內接受了大約3000名傷病員,在空地上迅速建立起140多個監護單元給地震傷員。醫療設備和我們在美國用的一樣,有我們所需的一切應急設備,我從中國同行那里學到很多。有些和美國的理念不太一樣,比如他們不主張大量的補液和補充血制品,而是較多地運用血管活性藥物來維持血壓,由于對補液的限制,幾乎沒有腹部間隔綜合征的發生。”湯姆斯·斯卡萊說。
然而,他也發現,監護室醫師對創傷方面的知識相對欠缺,“創傷學在當時的中國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監護室醫師不是外科醫生出身,所以,我作為外科醫生,與監護室醫師一起管理創傷病人,成功醫治了很多危重病人。”
觀點
緊急醫學救援標準化很重要
在緊急醫學救援中,標準化和規范化非常重要,比如,一張小小的病例登記表,如果因為格式不同、規范不一,也會讓后續跟蹤治療遇到麻煩。日本經歷過多次大地震,吸取震后緊急救援的經驗,加快推進救援力量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例如,在病例登記表的統一上,日本就明確了各項具體的規定,一目了然,涵蓋災害時緊急救援所需要的病人信息,連緊急情況下的衣食住都登記了,非常清晰明了,也方便后續對患者的及時跟蹤治療。
——日本國家災難醫療中心DMAT事務局局長小井土雄
結合地理特點構建應急醫療區域網絡
結合我國地理特點和重大自然災難的地域分布,科學、合理地構建重大自然災難應急醫療的區域網絡,并完善多部門協同、軍民融合的緊急醫學救援協調聯動機制很有必要。加快完善應急機制及組織指揮體系,同時建立覆蓋全國的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組織網絡,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緊急醫學救援的作用,完善現有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體系。
——海南醫學院國際護理學院張娜張華
對傷患兒心理干預不能照搬成人模式
應該注重對地震傷患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干預,在干預模式的選擇應結合其生理心理發展的特殊性,采取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綜合分析與評估,不能照搬成人的干預模式。
應在作出正確評估后,對地震傷患兒的傷情及心理特點進行分析,選擇個體化的干預治療措施。在專業心理工作者、父母、學校、同伴的支持下,努力使患兒在身心兩方面均能達到良好的康復,以提高其生活質量。
——綿陽市中心醫院 趙小燕等
(本報記者石小宏整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