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一起守護“記憶里的中國”(評論員觀察)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2025-06-05 10:12:06

深入挖掘文獻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做好保護和利用的“后半篇文章”,使其走近公眾、服務社會,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應成為保護利用的重要目標

編鐘演出加場,開放夜間演奏場次,每天演出6—7場……每逢假期,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樂團的演員們都格外忙碌。為一睹曾侯乙編鐘的風采,游客紛至沓來,聆聽穿越千年的金石之聲。

不久前,《隨州曾侯乙編鐘》與《少林寺碑碣(566—1990)》、鄭和遺存《布施錫蘭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一同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些“中國記憶”,何以跨越山海、打動世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獻保護項目,躍升為代表人類文明印記的“世界記憶”?

真實最具有說服力。隨州曾侯乙編鐘,銘文與音響互通互證,完整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智慧,被稱為世界第一部有聲“音樂教科書”;少林寺碑碣跨越1400多年歷史,以近500通碑碣串聯起中國佛教史、政治史與全球文明交流史;鄭和下西洋時所立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則鐫刻著600多年前中國寶船前往海外的交流交往故事,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文明對話。

文獻遺產,是中華文明的“記憶底片”,也蘊含著人類對藝術、信仰與和平的永恒追求。如今,它們成為全人類共同珍視、傳承的“世界記憶”,這是對中華文明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的認可,更是世界對東方智慧與歷史價值的致敬。

目前,我國已有18項文獻遺產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從承載3000年文明回響的甲骨文,到凝結中醫藥智慧的《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再到蘇州絲綢產業百年發展的技術圖譜……這些文獻遺產如同一根根絲線,將華夏歷史串聯成綿延不絕的文明長卷,不僅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著跨越時空的思想啟迪。

記憶是時間饋贈的禮物,它是珍貴的,也是脆弱的、易逝的,需要人們以敬畏之心守護,以創新之法傳承。入選“世界記憶”不是終點,而是保護和利用的新起點。深入挖掘文獻遺產獨特的文化價值,做好保護和利用的“后半篇文章”,使其走近公眾、服務社會,做到以文載道、以文化人,應成為保護利用的重要目標。

比如依托《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廣東創排了民族歌劇《僑批》,福建攝制了檔案文獻紀錄片《走近僑批》;為落實“世界記憶”項目推廣要求,少林寺充分運用虛擬現實、裸眼3D等技術,為少林寺碑碣信息打造沉浸式展覽。多一些這樣的實踐探索,把保護和利用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才能讓這些文獻遺產真正活在當下、傳向未來。

更進一步看,以“世界記憶”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搭建起一個促進文明對話的平臺。鐫刻于1409年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打開了中國與斯里蘭卡兩國人民共同的記憶寶庫,見證兩國源遠流長的友好交往。文化遺產融入“世界記憶”,國際社會得以從古老的經卷、斑駁的碑石中,讀懂中華文明里的包容、堅韌與創新。

每一項文化遺產都是破解文明密碼的鑰匙,每一次聯合保護都是搭建理解之橋的實踐。在攜手守護人類共同精神財富的進程中,持續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我們就能更好從多元文明中采擷智慧、汲取養分,共同應對時代發展中的各類挑戰。

今天,我們凝望“中國記憶”的厚重卷軸,不是為了在故紙堆中尋找優越感,而是為了看清自己“從哪里來”,從而更堅定地知道“向何處去”。我們既要守護好“記憶里的中國”,讓文化遺產不斷煥發時代光彩;也要投身于“現實里的中國”,用奮斗與智慧續寫更多精彩故事。而這,正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密碼,是中國始終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根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05日 05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北京市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北京市于4日18時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預計6月5日12時至18時,北京市平原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或以上,請注意防范。北...[詳細]
新華網 2025-06-05
注意了!高溫將席卷北方

注意了!高溫將席卷北方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高溫天氣4日從河南率先登場,5日至8日將逐步擴大到華北、黃淮以及新疆多地。一場范圍廣、持續時間較長的高溫天氣開始席...[詳細]
新華社客戶端 2025-06-04
文脈華章丨千年瑰寶的數字化新生

文脈華章丨千年瑰寶的數字化新生

[詳細]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25-06-04
新華時評|全力以赴打好麥收這場硬仗

新華時評|全力以赴打好麥收這場硬仗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題 全力以赴打好麥收這場硬仗新華社記者古一平眼下,我國各小麥主產區的小麥大規模機收正由南向北快速推進。奪取夏糧豐...[詳細]
新華社客戶端 2025-06-04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