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2025-06-12 22:50:06
原標題:你可能不知道,山東為了古籍有多拼?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你可能不知道,山東為了古籍有多拼?
來源:光明日報
清末四大藏書樓中,唯有“海源閣”崛起于北方,這里歷史藏書曾達4300余種、28萬余卷,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海源閣屢受戰亂之苦,樓舍損毀,珍藏散失。如今,聊城西南隅的楊氏宅院內,古色古香的海源閣再次屹立,是藏書樓,也是圖書館、古籍展示利用中心。海源閣的新變化,是山東古籍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縮影。
聊城海源閣文化中心外景
山東是古籍大省,收藏古籍約12萬部近200萬冊,約占全國古籍總存量的7.3%,近年來在古籍保護傳承領域砥礪深耕,扎實推進保護修復、整理研究、編輯出版、轉化利用等各項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領銜擔綱了全球漢籍合璧、《永樂大典》等國家重大項目,涌現出海源閣古籍“歸閣工程”、《儒典》《齊書》等一系列古籍成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多形式、多形態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近期,全省古籍工作座談會召開,五個省直部門單位共同簽訂《深入推動全省古籍工作高質量發展合作協議》,發布了山東省古籍數字資源平臺、山東省古籍整理出版重點項目、聊城市海源閣古籍“歸閣工程”,進一步保護好、傳承好古籍文獻。
《齊書》全景
堅持保護修復并舉,讓歷史典籍重煥生機
古籍既是文獻、也是文物,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山東嚴格落實“保護第一”要求,通過普查、修復,切實把古籍保護好、呵護好。
把“家底”摸清。開展古籍普查登記,創新采取“人上門”和“書上門”等模式,采集基礎信息,完善書目數據,編纂總目提要,全面摸清省內古籍資源和保存狀況。加強與國際文化組織和海外古籍收藏單位合作,做好散落失管古籍的普查征集。
把機制建好。嚴格按標準做好定級建檔工作,把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保護范圍,動態管理省市縣三級珍貴古籍名錄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建立保護預警機制,研究制定古籍預警保護辦法,根據瀕危程度確定預警等級,實現古籍風險等級動態監測,提升保護工作針對性與專業性。
聊城海源閣文化中心內景
把人才配強。加強古籍學科專業建設,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藝術學院等多所院校開設古籍保護修復相關專業,支持山東大學等高校培養古籍保護專業碩士。完善職稱評價,省文物部門在“山東省文物保護修復師”選拔中專門設置古籍書畫類,培養專業修復師40余人。提升專業技術水平,山東省圖書館舉辦、協辦相關培訓38次,培訓從業人員1400余人次。
把技術升級。培育“省級古籍修復站點”10家,承擔復雜、高難度修復工作。成立山東省古籍工作專家委員會和古籍保護協會,引導行業協會、學術團體和智庫支持參與古籍事業。支持山東省圖書館聯合高校科研企業籌建“山東省古籍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鼓勵古籍修復關鍵技術突破和設備研發。
實施研究出版工程,讓經典走進大眾視野
古籍類型多樣、底本情況復雜,只有通過系統化規范化整理研究,才能形成高質量成果。山東省深化古籍整理基礎理論研究和成果應用,形成“整理——研究——應用”的梯度模式,有力提升了古籍的知識挖掘深度。
打好古籍整理“協同戰”。整合圖書館、博物館、高校、社科機構等力量,凝聚合力,項目化推進古籍整理。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等高校組織有關專家深入實施《永樂大典》存卷綜合整理研究等國家項目,山東中醫藥大學牽頭編纂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收書最全的中醫藥古籍整理出版項目《中華醫藏總目提要》。
突出價值挖掘“引領性”。設立古籍研究社科專項,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精品出版工程帶動作用,緊緊圍繞“兩個結合”,精心組織古籍歷史價值研究,深入挖掘闡釋其中蘊含的知識體系、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組織專家學者開展古籍文化研究,形成常態化學術研究交流機制。山東省圖書館完成“海內外現存易學古籍版本目錄的調查與研究”,《海源閣藏書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推出編纂出版“成果庫”。以每年每類推出1-2部專著類成果為目標,組織編纂、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推動古籍傳承保護。組織編纂《齊魯文庫》,系統整理山東歷代文獻,是山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獻編纂出版項目。山東大學編纂出版代表山東傳統文化成就的地方文獻叢書影印古籍叢書《山東文獻集成》。
《齊魯文庫》書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