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由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山東省科協聯合主辦,山東省工程師協會、青島市科協、青島市委宣傳部、青島市委市直機關工委、青島市總工會、青島市工信局、青島科技館等單位承辦的“工師于國——工業遺產背后的中國工程師”展覽山東站在青島科技館啟幕,山東省及青島市科協領導,百余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啟幕儀式。這是“工師于國”展覽自2024年5月30日于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首展后,首次走出北京開展展覽活動。該展以百年工業化進程為脈絡,通過百幅歷史圖片與當代創新影像,讓觀眾得以“閱讀”百年工業文明背后的工程師精神。
展墻里的百年征程:從京張鐵路到錢塘江大橋的精神圖譜
展廳內,以時間軸串聯的展墻構成震撼的“工業歷史長廊”:京張鐵路“人”字形鐵路照片下,詹天佑的身影定格在1909年八達嶺隧道施工場景中,配文還原了他以“中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的誓言打破洋人斷言的歷史時刻;錢塘江大橋專題展墻以三聯幅黑白照片呈現1937年建設現場,生動展現中國人首次自主設計公路鐵路兩用橋時,茅以升以“不復原橋不丈夫”的決心攻克80余個技術難題的感人場景。展覽精選百余位工程師事跡,從“兩彈一星”工程到膠州灣大橋建設,勾勒出大國工程師“以身許國、精益求精”的精神脈絡。
本土亮色:青島創新實踐在展墻間“發光”
“快看,這是咱青島的跨海大橋!”退休教師李阿姨駐足在膠州灣大橋專題展墻前,一組建設過程的實拍照片依次排列,畫面里夕陽余暉映照的跨海大橋氣勢磅礴。另一側,連鋼團隊的工作照展墻前,幾位年輕工程師正低聲交流,圖文紀實以時間線清晰標注著自動化碼頭從設計草圖到設備聯調的關鍵節點。一位觀眾在留言區寫道:“照片里工程師們的眼神特別有力量,不用實物也能感受到他們啃硬骨頭的勁頭。”
不止觀展:3個月主題活動讓精神可感可學
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免費開放,除常規觀展外,主辦方將依托展墻內容開發“黨建+科技”學習套餐:高校師生可預約“展墻里的工業史”專題講解,市直部門可定制“創新爭先”主題黨日活動,通過圖文導覽與互動研討深化認知。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劉向東副研究員在首講中提到:“展墻雖為平面,卻承載著工程師精神的立體內涵——每一張圖片都是對‘自立自強’的生動詮釋。”
當觀眾的目光掠過展墻上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歷史照片,掠過連鋼團隊在自動化碼頭施工現場的工作合影,這場以圖文為載體的展覽正以最質樸的方式證明:工業遺產的靈魂不只在于器物本身,更在于展墻背后那群用智慧與汗水澆筑國家發展根基的中國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