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山東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堅決扛起先行區建設重大使命,搶抓機遇、系統謀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深化新舊動能轉換,逐步完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體制機制建設基本完善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體制機制是關鍵。近年來,山東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圍繞綠色低碳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構建起綠色低碳發展導向的體制機制體系,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在國家政策指導下,先后發布《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文件,形成了以政府為引領,以市場為主體的責任機制,初步構建了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體系。
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突出
近年來,山東省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有序調整,為構建引領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方面,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24年底,山東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53.3%,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分別突破到3.5萬家和5萬家。培育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35個,入選國家級戰略性產業集群7個、數量居全國首位。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加速蝶變。數字賦能、綠色賦能使產業加速向高端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制造業數字化指數達到80.3,居全國首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數量均居全國前3。
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
山東傳統能源占比高,轉型壓力大,為破解能源結構偏煤偏重這一問題,我省雙管齊下,持續推進。一方面,通過市場化的制度設計,誘導各種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能源領域匯聚,積極發展新能源,推動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源頭替代,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和污染物的產生。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環境規制,倒逼傳統能源行業進行技術研發、推進傳統能源行業的轉型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截至2024年底,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15億千瓦,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46.9%,歷史性的超過煤電,成為全省第一大電源類型,逐步構建了以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體系。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山東多年持續加大創新研發投入。2024年,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2386億元、增長9.4%、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山東省共擁有1家國家實驗室、2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277家省重點實驗室,形成了“1313”四級實驗室體系,省重點實驗室涵蓋了材料、能源、先進制造與高端裝備等多個領域,為山東加快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人才支撐體系不斷優化
持續增強人才支撐。截至2025年5月,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166名,國家級和省級領軍人才超8700人,位居全國前列。山東構建以濟南、青島為核心,淄博、煙臺、濰坊、威海為節點的“人才高質量發展軸帶”,重點面向海洋經濟、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綠色低碳相關領域集聚人才。2023-2024年,泰山產業領軍人才中與綠色低碳產業鏈匹配度從68%提升至84%,標志性產業人才密度顯著增強。
山東作為工業大省、制造業大省,正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戰略機遇,不斷深化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量質雙升,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突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已具雛形,綠色低碳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為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文/山東省委黨校 張娟)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